搢笏
拼音:jìn hù
搢笏的意思:
(一)、亦作“搢忽”。插笏。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,用以记事备忘,不用时插于腰带上。《穀梁传·僖公三年》:“阳穀 之会,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。”范宁 注:“搢,插也。笏,所以记事也。”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公孟子 戴章甫,搢忽,儒服,而以见 子墨子。”毕沅 校注:“忽即笏字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大服,冕褘帗带,搢曶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”清 吴伟业《吴门遇刘雪舫》诗:“新乐 初受封,搢笏登天廷。”(二)、引申指朝见。明 董谷《碧里杂存·宝志公》:“圣祖 异焉,勅建 灵谷寺 ……命太常岁祭,行搢笏之礼焉。”
〖搢〗字的解释:
搢jìn
插:搢笏。搢箭。
摇动:“披甲带剑,挺铍搢铎。”
古人所佩的饰带。
抑。
笔画数:13;
部首:扌;
笔顺编号:1211224312511
〖笏〗字的解释:
笏hù
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上面可以记事:朝(cháo )笏。“京兆尹郑叔则,怫然曳笏却立”。
笔画数:10;
部首:竹;
笔顺编号:3143143533
上一个词:小餐馆
下一个词:阑珊
相关词语: